专家视点

  • 2010年《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中译本上下册封面编者按本文是陈恒教授为张治译《西方古典学术史》三卷本所作的总序,作者先对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做了提要式的介绍,接着论述了该书的学术风格和特点,最后就中译本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文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读者可借此一窥该书的堂奥。本文原刊《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感谢陈恒教授授权发表。十年辛苦不寻常——桑兹《古典学术史》全译本的诞生陈恒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桑兹的巨著《西方古典学术史》(以下简称《学术史》)第一卷中译本。[①]继而,国内有关西方古典学的系统性著作或参考文献亦被陆续推出,一时间形成一个引介、研究西方古典学的小高潮,[②]其成果如晏绍祥的《古典历史研究史》、[③]鲁道夫·普法伊费尔的《古典学术史》、[④]雷诺兹、威尔逊的《拉丁与抄工:希腊、拉丁文献传播史》。[⑤]此外,福尔那拉、哈丁、波斯坦、谢尔克等人编辑的《希腊罗马史料集》、[⑥]桑兹的《西方古典学术史》、[⑦]乔治·弗朗西斯·希尔的《西方古典学图谱》[⑧]等书的影印本出版,也大大便利了学者的研究。以此而言,《学术史》第一卷中译本实有开风气之功。同时,
  • 在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过程中,往往需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但也要注意的是,单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并不能正确反映历史事实,更不能科学反映历史规律。单纯强调个别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往往会导致事件的片面化、碎片化,从而脱离客观实际而不再是“客观事实”,因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既尊重每一个历史事件,又要从历史事件中找出决定历史发展进程并带有规律性的历史事实。要对个别的历史事件采取具体的、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和把握,使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发展的进程客观地、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要反对那种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历史局限性的各种唯心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切忌把个别历史事件夸大为历史事实,乃至上升为历史规律。历史是时间的持续性,离不开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任何历史事件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人们看待历史事件同样也具有历史局限性,也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事件是历史长河中的点、线、面,依靠时间将其变成持续性。因而,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能够保留下来的历史事件又势必会越来越清晰。这就是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由历史事件构成
  •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实践诉求;时代背景;基本内涵;路径选择打印推荐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和弘扬,多次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比如,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188比分直播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核心内容就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当前,弘扬企业家精神,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化危为机的实然之要,也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发展的应然之策。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实践诉求;时代背景;基本内涵;路径选择作者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和弘扬,多次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比如,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构建,发端于浙江、辽宁等地的产业链“链长制”正成为越来越多省市应对外部冲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所谓“链长制”,就是择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通过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甚至省市政府一把手担任“链长”,以“补链”“强链”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这一实践探索既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可丰富中国发展和治理实践,也蕴含深刻的理论价值,能为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引。鲜明时代背景“链长制”的诞生和全国拓展是国际大环境变化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传统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粗放式招商引资,基于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的分工格局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制约。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既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外力倒逼的重要契机。其挑战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渐进的比较优势演进,中国特定产业和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攀升,已经触及发达国家控制的高附加值、垄断性产业链环节。单一点位断裂对整个产业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倾覆性风险,表露出已有国际产业链分工格局的脆弱性。因此,契合短期比较利益分工模式的风险凸显,居于产业链弱势地位的国家和
  • 抗疫中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反思周中之[1][摘要]当代中国抗击疫情期间慈善组织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更凸显了加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必须把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大格局中加以思考,正确认识和厘清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政府在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中居主导地位,但必须激发慈善组织的活力,并给予充分的空间。为了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必须贯彻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必须顶层设计,明确大思路,建立和完善制度,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区分宗旨与方法,坚持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关键词]慈善组织道德建设抗击疫情慈善组织是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加强慈善组织的道德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履行其神圣使命,有着重大意义。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袭击中国,是对中国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和管理的重大考验。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加强慈善组织的道德建设,是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抗击疫情期间慈善组织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更凸显了加强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慈善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
  • 在区域经济学的空间尺度下,北外滩是一块非常狭小的地理区域。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外滩占地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河域面积约0.7平方公里。恰恰就是在这一小块地理空间内,将打造与外滩、陆家嘴错位联动、居职相融、孵化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顶级中央活动区;汇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发展要素的世界级会客厅;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型示范区。根据规划,这一狭小区域的总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超过840万平方米,不仅超越了徐家汇商业中心,而且也超过了南京西路商业中心。可以说,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将是继1990年以来陆家嘴之后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开发区域。所以,规划一经公布,就有来自国内外的设计公司、建设公司、开发公司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企业,纷纷集聚北外滩,前来接洽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业务合作、人才汇聚等事宜。笔者认为,北外滩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要抱着当年浦东开放开发的气概与热情,也要具备搞出精密航天机器人的那种绣花针般的功夫和心态,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努力打造其与众不同的特色。而当前最急需的恰恰就是,各级政府、各个街道、各个社区以及全社会都
  • 谢江平:达尔文历史观的近唯物主义解释——进化论与唯物史观关系再思考达尔文历史观的近唯物主义解释_进化论与唯物史观关系再思考_谢江平.pdf
  •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耿步健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生物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之所以如此,缘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堪称国际社会较为全面的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框架。2000年1月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通过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从目标、适用范围、事先知情同意、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识、国家主管部门和国家联络点等方面对于生物安全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我国,尽管还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法,但相关的立法一直都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跟进。即便如此,我国还是发生了众多的生物安全事件,如2003年非典疫情、2009年H1N1流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等。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缺少相对完善的生物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对于生物安全法应建立什么样的法治保障体系还不够清晰。对于生物安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开始重视并根据当时的生物安全形势推进生物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只是把重点放在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