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预防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研究中心、哲学与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与政治学硕士学位点联合主办的廉政建设系列讲座第十二期,在文科实验楼802会议室顺利举行。李路曲教授应邀作题为《新加坡的廉政建设给我们什么启示?》的专题报告。活动由陈兆旺副教授主持,公共管理系赵银亮教授、法律系石文龙教授及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在专题报告环节,李路曲教授从比较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新加坡廉政建设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李路曲教授首先阐明了学习新加坡经验的重要性,他指出邓小平同志是学习新加坡经验的首倡者。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重访新加坡时,新加坡的现代化面貌与早年落后的转口贸易港形成巨大反差,这促使他深刻反思中国发展模式,并在此后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廉政建设与治理经验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借鉴。李路曲教授指出,理解新加坡的廉政建设需追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英国殖民统治为新加坡引入了法治体系、文官制度和市场经济等现代性元素,为其后来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路曲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新加坡高度制度化的政治体制与人才录用机制。新加坡独立后对英国文官系统的完整保留与有效转化,确保了制度的连续性与治理的专业性,形成了具有一定民主性的政治体制;其法律体系自殖民时期延续至今,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规则环境。同时,新加坡由中央政府统一实施扁平化管理,因而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新加坡也建立了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即主动从社会各界吸纳人才入党并委以重任,并通过“自我更新”机制实现权力的代际更替。随后,李路曲教授深刻剖析了新加坡领导人的特质。他指出,李光耀兼具革命家与技术官僚的双重特质,这使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成功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李路曲教授强调,新加坡在全球清廉指数的排名中常年位居前列,该成就源于其一整套相互支撑、高度协调的制度安排,且得益于其独特的精英主义治理传统,即新加坡能够严格贯彻公私分明原则,从而确保官员廉洁。李路曲教授进一步指出,新加坡的实践表明,有效的反腐败机制需与经济发展战略协同推进。
最后,李路曲教授分享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他指出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国家规模并非决定性变量,国家治理效能取决于制度设计而非人口或领土大小等因素。接着,他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选择为例,阐释了在比较研究中需要平衡普适性与特殊性等问题。
在与谈阶段,赵银亮教授从知识生产和知识贡献的角度,对新加坡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他指出,新加坡作为弹丸小国,立足于复杂地缘政治环境,在大国博弈与前殖民地影响中艰难求存,这一现实催生了其“以生存主义”为核心的叙事框架,即将廉洁视为国家存亡的根本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叙事体系。基于李路曲教授的讲座,赵银亮教授提炼出“文化-制度-治理”的研究框架和“国家-政党”理论框架,并指出新加坡成功将本土治理经验转化为具有全球价值的地方性知识,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石文龙教授则从法学视角分析了不同廉政体制的文化与制度逻辑,指出并强调中国廉政建设需要同时推进制度创新与文化转型两个方面的工作,以探索符合中国本土实践的监督机制。随后,石文龙教授请李路曲教授概括自己的研究历程和经验,李路曲教授将自身定位为比较政治学领域的深耕者。其学术历程呈现出清晰的进阶:从单一国家研究起步,扩展至区域研究,进而开展跨区域比较,最终上升至比较政治理论和方法论层面。
在问答环节,2023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生龙禹霖向李路曲教授请教新加坡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李路曲教授首先澄清了概念分野,指出新加坡公务员体系与高级官员选拔属两个不同机制。基层公务员选拔主要通过资格审核与面试;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主要指政治精英遴选,仅适用于四级以上高级官员,且须经严格政治筛选与选区选举检验。
主持人陈兆旺老师总结指出,李路曲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对新加坡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质与制度建构等方面,做了全面而精练的系统阐述,其中对廉政建设、治理模式等关键议题的探究尤为深入,从而展现出比较政治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最后,陈兆旺老师强调,李路曲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新加坡研究的学术历程印证了一国研究的持久价值,启示我们在廉政制度与文化研究领域也可以多开展国别个案研究,因为扎实的个案研究不会因时间推移而褪色,反而可能会在学术生涯中不断焕发新的理论活力。
(供稿、摄影:哲学与法政学院)



